關於意義系統
「意義系統」這個觀念借自社會學的「一般系統理論」。其中詳細之處不再贅述。主要就是先談「輸入」「輸出」「反饋」三個系統原則。輸入是指,「文本」到「作品」的詮釋階段,讀者是以自身在符號系統上的背景,輸入至這個文本之中,從而產生意義。輸出是指,閱讀這個文本,成為作品之後,讀者從這個作品會獲得意義。
任何文本都可被視作意義系統。不過,由於符號本身是不穩定的,輸入的能量是不穩定的,元素與作用更是動態的,因此輸出的往往不只是意義,還有感覺,感受,感動。
「反饋」是指,輸出後的能量會回到系統之中,影響系統。讀者獲得的意義或感受會讓讀者在重新閱讀該文本時出現新的認識。若這位讀者恰好是作者,也就是第一位讀者,那他可能就會修改作品。若他是一個純粹的讀者,他就會在不斷的重讀中,對於系統中的元素與作用進行詮釋時,將自己先前獲得的意義或感受加進去,從而獲至更多的或不同的意義或感受。
「趨近乖離原則」是一個策略。從意義系統的觀點來說,讀者獲得的不只是意義,還有「所感」。如果今天我們書寫的是一份公文,那我們會強調意義,盡可能控制意義系統的活潑性,對於該系統產出的東西有強烈的預期。此時,我們書寫該文本,在策略上就會使元素與作用盡可能緊縮在一定的範圍裡,這就是趨近。趨近於書寫者想傳達的意義核心。
但是寫詩時不是這樣。詩歌所輸出的「所感」往往比意義更要緊。此刻的策略就會轉向「讓意義系統保持活潑性」。要知道的是,「所感」不在語言裡。語言這個符號系統,做為人與人溝通的媒介,其成規本質上就是趨近的。要解決「所感」,就必須顛覆成規,達到「乖離」的需求。一旦我們開始乖離意義這個核心,「所感」就會在乖離後的空間裡產生。
「趨近乖離原則」,指的便是作者在書寫策略上,如何讓元素與作用的動態範圍裡分配這兩種狀況的比例。特別要注意的是,沒有絕對的意義,就像一份不論公文不論再怎麼精確講究,最後產出的意義也不會百分之百符合預期。同樣的道理,乖離也不會百分之百,否則完全失去意義,這份文本也就脫離意義系統的界說。
我們可以用「離心力」來做個比喻。詩的張力,是一種離心力,也就是說,當過度趨近核心,離心力就會極小,近乎於0;當乖離過大,「飛了出去」,離心力還是等於0。
當然,關於「語言」、「符號」、「意義」、「核心」這些概念可以討論深究的還很多。不過,現在先提出一個大約的解釋,我想應該比較能夠回過頭去看一首詩,觀察詩裡字、詞、形式、意象種種元素與作用活動的軌跡。
本文轉貼自葡萄海文學網〈橘子理論版〉:
http://www.grapesea.com.tw/forum/viewthread.php?tid=16329&extra=page%3D1
關於「意義理論」的相關討論亦列置其下
不管是理論本身或討論
我覺得都相當精采
- Apr 19 Thu 2007 20:03
【代橘】意義系統及相關討論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