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n Moving Constituents i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
漢語歷史語法中的「詞﹝組﹞移位」

Alain Peyraube(貝羅貝)
 
摘要:trueTM
﹝一﹞摘要
  本文目的是探討能否以「詞序限制(Order of constituent)」的分析取代「詞組移位(Moving constituent,簡稱MC)」的分析,解釋漢語詞組位置變化的歷史現象。因此作者擬從其他學者所提出的三個頗具爭議的問題進行探討,分別是:(1) 帶有數量詞或類別詞的量化詞組(quantified expressions with Numbers and Measure Words or Classifiers);(2) 動前介詞組(pre-verbal prepositional phrases);(3) 動貌標誌「了」(the aspectual marker “Lao”)
  本文的結論是:丟棄「詞組移位」的運作機制會帶來更多問題。因此在解釋句法變化,特別是詞序變化時,以「詞組移位」的分析較好。
 
﹝二﹞帶有數量詞或類別詞的量化詞組
(quantified expressions with Numbers and Measure Words or Classifiers)
1.上古與中古漢語的量化詞組結構:
Noun(N)+Number(Num)+MeasureWord(MW)
如:
(2)王遺金百鑪(金文)(基本上這是從作者的拼音猜測,我找不到關於這方面的資料)
 
2.新的結構出現於近古時期:
Num+MW+ N
如:
(3)猶以一杯水一車薪之火也(孟子滕文公)
(4)殺一牛一豆肉(韓非子外儲說右,上)
 
作者曾根據這樣的現象提出詞組移位的說法(MC Hypothesis):
N+Num+MW >>> Num+MW+ N
Num+MW(predicate)>>> Num+MW(modifier)
 
3.但此移位說法無法解釋全部的Num+MW前置與後置現象,例如當Num+MW在介詞組PP中時,便無法解釋為謂詞組。
PP>>>P+(NP)N+Num+MW(Num+MW不是predicate)
(6)不若以車百乘送之(韓非子說林上)
 
4.因此Yang(1993)提出反論:認為原本就存在著兩種結構,具有不同的語用功能。
(7)a. Num+N>>>Nu+MW+N (百車→百乘車):表示嚴謹的定量、通常提供新的數量資訊、賓語通常以列舉方式出現
     b. N+Num>>>N+Nu+MW(車百→車百乘):數字在此不重要(多為一)、通常不表示具體的量,使用的方式如同英文中的冠詞A
 
5.作者質疑:(1)早期的量詞不會承載如b的語用功能(應指發展速度不可能同於a)
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 (2)如果兩個結構原本就存在,為何不在同時間出現而有出現的先後順序?
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 (3)Classifier的出現也並非同時存在在兩個結構上,而是先出現N+Num+C的結構,再出現Num+C+N的結構
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 (4)不過作者並不反對兩種結構有並存的時期,且具有不同的語用功能。
 
﹝三﹞動前介詞組(pre-verbal prepositional phrases)
1.漢代時期PP幾乎都是動後結構:V+LocativePP
而動前介詞組並不多見,被視為有標結構(marked constituent)
如:
(8)學於中國﹝孟子滕文公上﹞
(9)移其民於河東﹝孟子梁惠王上﹞
  (10)君於趙為貴公子﹝史記﹞→有標結構(marked constituent)
然而在漢代末期突然出現許多動前介詞組,尤其是在佛教文本中動前與動後介詞組的數量幾乎相等。從此動前介詞組不再是有標結構,其數量進而慢慢超越動後介詞組的數量。
  (12)於本母前宴飲﹝世說新語方正篇﹞
  (13)弟子只在西邊村內居住﹝敦煌變文﹞
  因此作者提出下列假設:(hypothesis of MC)
  (14) V+[於+NP]>>>> [於+NP]+V (從漢末以後介詞組由動後移向動前的傾向)
 
2.Djamouri and Paul(1997)提出反論:認為動前介詞組於中國早期就已存在,只是數量上較少,兩種形式都被需要,而像「在」這個字已不只是動詞,而兼具介詞的特性。也因此MC 的假設並不成立。
  (16)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鑑﹝書經九誥﹞→動前介詞組
 Unmarked→V+PP(PP as argument )
  Unmarked→V+PP(PP as non-argument )?
  Marked→PP+V (PP as non-argument )
 
3.作者從介詞「於」來論證Djamouri and Paul的觀點不夠有力。動前介詞組「於」在中國早期的數量非常少(3.69%),這不是非常有效的論據。只能證明動後介詞組同時具有 argument 和 non-argument的特性,而動前的「於」PP是個較為有標的結構。
  Djamouri and Paul的說法也並不成立:
non-argument PP: Post-V PP>>>>Pre-V PP (locative PP 突然不再需要argument的位置,於是往前移到non-argument position,使動前介詞組大量增加)
 
我們只能假設大量出現的Pre-V PP是因為MC移位的關係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