祟武古城,位於福建省惠安縣城南三十五公里,那瀕海的羊角般的岬角上,明代大將戚繼光便於此抵抗倭寇,捍衛國土。它與台灣隔海相望,是中國保存完整的五座古城之一。但 比此更有名的,卻是當地的婦女──人稱「惠安女」,以及那一個個淒美動人的故事。  

  進入祟武鎮,隨處可見穿著獨特的惠安女。她們頭戴小圓尖、橙 黃色的斗笠,並用各種花色的三角頭巾把臉龐包成瓜子形;穿著露出 一截肚皮、束身窄袖的短上衣,下身則穿闊褲筒的藍、黑長褲。髮上 的插著七、八款小梳子,頭巾別上顏色繁複的絲織花飾。此外,少女 會繫上鮮艷的塑料腰帶,少婦則繫上由夫家所送的銀腰帶。人們稱這身打扮為「封建頭、民主肚、節約衣、浪費褲」。封建 與民主、節約與浪費,是絕對兩極化的反義詞;事實上,她們的一生, 也可說是這幾個字的寫照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根據《漢聲》雜誌中記載,祟武土地貧瘠,但海岸線卻長達一百 九十二公里,面臨湄洲、泉州兩大海灣。為求生存,年長的男子幾乎 都以打魚、曬鹽為生,甚至出海前往南洋、台灣等地經商或傳授技藝, 留在家中的時間甚少。於是,女性便在家佔了主導地位。為了照顧一 家,惠安女必須甚麼活兒都幹,甚至連男人做的耕作、駕車、挑磚造 屋、修建石渠水利設施等,她們都要肩負起來。那令人咋舌稱羨的精 力,比起健壯男子,一點也不遜色。這種情況,在男尊女卑的中國社 會中,是十分罕見的,有些人更稱之為「母系社會的殘餘」。

        由於男人離鄉早,以及海上捕魚風險高,隨時會發生一去 不歸的慘劇。為了傳宗接代,「童婚」便成了祟武的特殊風俗。幾乎 所有的惠安女在出生不久就訂下「娃娃親」,而在八、九歲時就結婚。 但婚後第三天便回娘家長住,只有逢年過節時才可以回夫家小住數 日。平日若丈夫前往妻子的家,妻子須從後門離開以避開丈夫。若夫 妻有所親近,必引來鄉人的非議。直到妻子有了身孕,才正式進入夫 家,成為夫家的人,一旦丈夫逝世,寡婦則不許改嫁。若妻子三十歲 仍然未有兒女,夫家有權休妻。這種風俗之形成,是因為男子必須外 出工作,只有在年節時候與妻子相聚;為了兼顧娘家短缺的人力,女 方只可在夫家小住,而在娘家幹活。

        這種習俗雖是環境造成,但不由自主的婚姻、不能與丈夫長相廝 守的陋俗,形同禁錮。為了反抗這種違反常理的婚姻制度,有些惠安 女在結婚那天故意打破吉祥物,有些甚至選擇更激烈的做法──在夫 家懸樑自盡,以死反抗。

  在被禁錮期間,惠安女長時間相守,產生生死與共的情誼。有時 候為了堅守這份情誼,她們會發誓、承諾不與丈夫同房,更甚者,為 了反抗已訂定的婚約而集體自殺……這些特殊的現象引起社會人士 的關注,亦成為不少文學作品和電影的題材。例如著名大陸作家陸昭 環就以崇武惠安一個小漁村為背景,寫下了惠安在病態、壓抑人性的 封建陋俗的壓迫下所發生的辛酸故事──《雙鐲》。
   
       但隨著社會的轉變,惠安女那被幽閉、壓抑的命運有否改變呢?藉此,我們亦在惠安大砟的街頭訪問了一位途經的惠安女李小姐。當我們問及童婚、訂娃娃親這些婚姻制度時,李小姐更欣然說道: 「這些習俗已經漸漸消失了。即使已訂下了婚約,若有不滿意的,亦 可退婚。現在,不少惠安女還到外地的工廠或建築工地工作,有的更 當上了個體戶,專賣農業副產品呢!」 

        夕陽西斜,在崇武沸沸騰騰地發展的小路上,陸續走過一群群繫 著紅領巾放學歸家的孩子。在他們天真無邪、朝氣蓬勃的笑臉上,我 們可以看見惠安女未來的希望……


文章來源: http://home.netteens.net/~lakers08/sea.htm

~~~我是分隔線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
        今天討論的主題是漢人的家庭與婚姻,討論漢人社會裡的女性的地位、冥婚與童養媳等特殊現象。
        課堂上教授提及當年她作田野調查時,當地極差的兩性相處關係與虐妻現象,以及她和那些惠安女孩共作、共食、共寢的姊妹情誼,一度哽咽......
        中國人實在是一個太奇特的「大民族」了,無奇不有的風俗、文化與生活環境,作十輩子的田野調查也探討不完。而作為一個中國女人,我覺得更辛苦......

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安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